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與能源安全議題升溫,歐美地區對「ESG」的詮釋正發生重大變革。
根據《經濟日報》報導,新的 ESG 已被重新定義為 Energy(能源)、Security(安全)、Geostrategy(地緣策略)。
在此新趨勢下,永續不再僅限於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「善意行動」,而是上升至國家安全與產業韌性的「生存議題」。
歐美政策重心已由減碳導向,擴展為能源自主、供應鏈重構與地緣戰略布局;投資市場也出現資金流向轉變,從傳統 ESG 標的轉向能源基礎建設、防務與關鍵材料產業。
對台灣企業而言,這場「ESG 定義轉向」意味著: 策略轉型:永續策略需納入「能源安全」與「供應鏈韌性」的整合思維。
報告升級:ESG永續報告書中,應補充地緣風險、能源轉型與供應鏈重構之分析章節。
投資重塑:面對國際資金新焦點,企業須重新審視自身在新能源、綠色製造與區域合作中的定位。
ESGF 認為,這不只是定義上的變化,而是一場 永續治理邏輯的重構。
在新世代 ESG 框架下,企業的永續實力將取決於其如何兼顧 碳中和、能源安全與地緣韌性,並能在不確定的全球局勢中保持穩健運作。
ESGF 將持續追蹤國際政策與企業趨勢,協助會員企業在「綠色轉型 × 韌性治理 × 能源自主」三大軸線上,構築下一代的永續競爭力。
